• 患者服务: 与癌共舞小助手
  • 微信号: yagw_help22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减少抗癌副作用,肿瘤患者这样补血治疗效果更好!

[复制链接]
1314 0 青菜567 发表于 3 小时前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小莱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主要承担人体的凝血和止血功能。由于血小板是脱落碎片,没有细胞核,而“母舰”巨核细胞在骨髓细胞中的比例又非常低,因此各种侵害骨髓而形成造血功能低下的疾病都会影响血小板的质和量,血小板短时间内大量损失(例如出血)以及血小板本质上的功能问题也会造成血小板下降,最常见的就是化疗药、靶向药或放射线抑制或损伤了巨核细胞。

因此,正在进行肿瘤治疗的患者要时刻警惕“血小板减少症”这个肿瘤治疗的常见并发症。

血小板减少症,简单来说,就是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中国成人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专家共识》将PLT<100×10^9/L作为中国人群血小板减少症的判定标准。根据严重程度不同,《肿瘤治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管理专家共识》对血小板减少症进行了分级。
0.png
(肿瘤治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管理专家共识 肿瘤治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分级标准)

哪些肿瘤治疗方法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症

1、ADC药物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ADC以单抗为载体将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以靶向方式高效地运输至目标肿瘤细胞中,在保留细胞毒性药物肿瘤杀伤特性的同时,选择性降低其脱靶不良反应。

然而,血小板减少症也是ADC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以首个在实体瘤中获批的ADC——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为例,其在全球治疗患者人群中所有级别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为20%~38%,而在亚洲人群中这一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更高。

因此,在应用ADC前进行血液检查,对于不符合治疗要求的患者应慎重用药,待血液指标恢复正常或给予支持治疗恢复正常后方可用药。同时,考虑预防性用药进行二级预防。


2、靶向治疗药物
靶向治疗药物中,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的血液学毒性相对常见。其中,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14%~61%

当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时,需暂停使用PARP抑制剂,待血小板计数恢复至正常范围以上后,可原剂量恢复或减量恢复PARP抑制剂的使用。

必要时给予促血小板生成素等治疗。此外,各类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亦有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报道。对于这部分患者,有共识推荐给予rhIL-11(重组人白介素-11)或rhTPO(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进行治疗,直至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范围。如果疗效不佳,可考虑给予TPO-RA(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治疗。

3、放疗
放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放疗也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放疗导致的血小板减少通常在第7~10天出现,但持续时间会比较长,有时甚至长达30~60天。对于接受放疗的患者来说,如果放疗部位覆盖长骨和扁骨部位,则容易引起骨髓抑制,使血小板生成减少。如果放疗持续进行,则骨髓抑制不断累积,可致血小板持续性降低。

对于放疗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但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减轻其症状和影响。如使用小剂量rhIL-11进行治疗、给予营养支持治疗等。同时,对于接受过放疗的患者来说,在更换为化疗方案或接受同步放化疗时,应密切关注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其他原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及其防治
除了上述提到的肿瘤本身、抗肿瘤治疗以及放疗等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也可能导致肿瘤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如营养不良、免疫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继发血栓性微血管病和肿瘤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出凝血疾病以及继发感染等。

对于营养不良的肿瘤患者来说,升血小板治疗时应同时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作为营养治疗,帮助血小板计数提升。对于免疫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来说,可以参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治疗策略进行处理。对于继发血栓性微血管病和肿瘤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出凝血疾病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来说,应注重抗栓和抗凝治疗。对于继发感染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来说,应注重抗感染治疗。
2.png 3.png
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血小板减少症

肿瘤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无论是治疗前还是治疗后出现的,都可能对肿瘤的进一步诊治形成阻碍。临床上,血小板减少症的表现多种多样,轻者可能只是皮肤瘀点、瘀斑,重者则可能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严重情况

对于肿瘤患者来说,一旦发现血小板减少症,应及时至血液科就诊。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完善相关检查,排除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其他原因,如感染、肿瘤骨髓侵犯、脾功能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待明确诊断后,根据血小板减少及出血症状的轻重程度不同,尽可能暂停诱发因素,个体化应用升血小板治疗,必要时联合血小板输注支持以减少出血风险。

怎么拯救肿瘤治疗过程中总是异常的“血小板”?

针对肿瘤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激素、免疫球蛋白以及升血小板药物等。具体治疗方案需由专科医生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激素治疗:激素能够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减少血小板的破坏。面对血小板减少症(ITP),皮质类固醇和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静脉用免疫球蛋白)长期作为一线治疗选择,但激素治疗可能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感染风险等。

免疫球蛋白治疗:免疫球蛋白能够中和体内的抗体,减轻免疫反应对血小板的破坏。但免疫球蛋白价格昂贵,且可能带来过敏反应等副作用,因此需在使用前进行充分的评估。

升血小板药物治疗:升血小板药物包括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IL-11、TPO-RA(如阿伐曲泊帕)等。这些药物能够促进血小板的生成和释放,提高血小板数量。但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疗效和副作用各不相同,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论坛中也曾总结过治疗血小板减少症常用药物的对比:

4.png
如果没有出血,血常规中的血小板有轻微的下降趋势,可以自制一些五红汤或者直接简化成花生衣(中药店成品花生衣,不要用自制纯手剥花生衣或直接煮花生米)熬水加糖。
众多ITP患者在激素治疗失败后,亟需寻找新的治疗途径。近年来,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s)等药物成为解救这一困境的“良药”。

目前在全世界已有五种促血小板生成药物获得临床应用的批准,包括rhTPO、罗普司亭、艾曲波帕、海曲泊帕、阿伐曲泊帕及芦曲泊帕等。国内艾曲波帕与阿伐曲泊帕的使用相对广泛。

艾曲波帕是一种非肽类口服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适用于经皮质类固醇、免疫球蛋白等一线治疗无效或脾切除术后的ITP患者。EXTEND研究显示,艾曲波帕在治疗两周内即可显著提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且中位血小板计数可维持4年以上。缺点是艾曲波帕可能出现肝毒性,对于肝功能损伤等的患者并不友好。

作为第二代TPO-RA,阿伐曲泊帕在CLD(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中也大显身手。ADAPT-1和ADAPT-2研究均证实,阿伐曲泊帕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7天内需要输注血小板或进行抢救的比例。填补了CLD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治疗领域的用药空白。

两者在作用机制上相似,均可与人TPO受体的跨膜结构域相互作用,促进血小板的生成和释放。阿伐曲泊帕原研版由复星医药生产,国产仿制药由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推出。该药物于2020年12月纳入国家医保乙类,支付限于择期行诊断性操作或手术的CLD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成年患者。
5.jpg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中医药助力血小板减少症治疗

中医药在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中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对于血小板减少1~2级的患者来说,可以考虑配合中医辨证治疗,结合中医辨证施护。对于血小板减少3~4级并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来说,在输注血小板、给予升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以考虑联合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以及中药注射液等。如八珍汤、归脾汤、左归丸、桃红四物汤等加减方可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另外一些现代中药制剂如维血宁颗粒、复方皂矾丸、益血生胶囊、再造生血胶囊、血速升颗粒等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注意,中医药治疗不能代替正常的药物治疗,只能作为辅助!且用药需在专业中医师、药师的指导下进行!

血小板减少症是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会影响抗肿瘤治疗的顺利进行,还可能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复查时关注血小板相关项指标,做好相关的预防治疗,就是为肿瘤治疗“保驾护航”
6.jpg

图片来源:摄图网

2月福利
与癌共舞论坛联手吉因加,推出“吉爱3000”惠民检项目,最低2000+可及的基因检测专属福利,详情点击《公益再升级!低至2000+的肿瘤基因检测,用好了提高抗癌成功率!》了解,或微信扫码联系下方小助手进行免费咨询。
1.jpg

文章声明:本文中所涉及的信息旨在传递医药前沿信息和研究进展,不涉及诊疗方案推荐,临床上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与指导。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回复
  • 转播
  • 评分
  • 分享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微信公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