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自救 发表于 2025-4-13 11:05:07

心包积液的中医护理

1、针灸

“取穴:中脘、水分、关元、天枢、大横、带脉、阴陵泉、三阴交、太溪、水泉、公孙, 以上各穴先泻后补, 留针30 min。”(《施安丽治疗心包积液经验介绍》)

2、艾灸

“隔药艾灸虚里穴, 将桂枝10 g, 黄芪10 g, 细辛3 g, 川椒10 g, 龙葵10 g共同研末, 每次取3 g, 敷于虚里穴, 上置刺有小孔的生姜片, 再将适量艾绒置于生姜片上, 点燃灸之, 每次灸2 h, 1次/d” (《隔药艾灸虚里穴治疗恶性心包积液21例》)

3、汤剂

“五苓散加味:桂枝15g, 白术20g, 泽泻15g, 猪苓15g, 茯苓15g, 葶苈子20g (包煎) , 桑白皮15g, 桔梗10g, 甘草15g。上方加水800ml, 文火水煎3次, 取汁300ml, 每次服100ml, 分早中晚3次, 空腹服用” (《五苓散加味治疗心包积液例析》)

4、砭刮

“(1) 砭毯温阳。将砭毯先置于电热毯上加热至砭毯有温热感 (约39℃) , 患者卧于砭毯上以温阳; (2) 刮痧泄浊。患者俯卧于砭毯, 术者取砭刮在脊柱两侧旁开1.5寸及3寸膀胱经循行部位, 由背部向腰部方向刮痧至皮肤发红为度, 刮毕患者仰卧于砭毯上;(3) 运水。将大砭石2块置于45℃温水加热10 min, 取出温砭置于双下肢内侧30 min。每日1次”

“(1) 砭刮:取材于砭石, 为半月形、厚约1 cm的砭具, 在刮痧时较之其他材质的刮痧具, 有出痧快、出痧后皮肤淤红消退快的特点; (2) 砭毯:将砭石用机器加工成直径约2 cm、厚约0.5 cm的纽扣状, 将若干个砭石缝制固定于长1 m、宽40 cm的毯子上即成砭毯, 放置于电热毯上即可加热; (3) 大砭石:将砭石用机器加工成长约30 cm、宽约10 cm、厚约5 cm砭石, 即大砭。” (《施安丽治疗心包积液经验介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包积液的中医护理